淺談浮針療法 廣州中醫藥大學本科生.黃靜儀
筆者首次接觸以浮針治病,是在本科臨床實習時,指導老師以此治療痛症,親身體會到這近年興起的新針灸療法的療效,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浮針療法(Fu’s Acupuncture/Floating Acupuncture)是一種針刺鎮痛新療法,使用專用針具治療各種局限性疼痛,尤其是軟組織傷痛,具有安全無痛、療效快捷可靠、適應症廣泛等特點,深受廣大臨床醫生和患者歡迎。主要用一次性使用浮針等針具在局限性病痛四周進針,針尖對準病灶,沿皮下疏鬆結締組織進行掃散等活動的針刺方法。
浮針的發明
浮針療法由符仲華先生在1996年9月在廣州發明,在《黃帝內經》刺法和腕踝針療法的基礎上發明。發明浮針療法成為第一軍醫大學「九五」科技成果,獲2001年度解放軍醫療成果二等獎。2002年獲得國家發明專利,2007年南京派福頸腰痛專科成立,不單是診所,也是研究所。
浮針之特點
浮針療法具有以下特點:
1.
針入痛消;效若桴鼓,多數患者針入痛消。
2.
針刺部位僅在皮下,避開了重要神經、大血管和臟器,無損傷臟器之虞,且無酸麻脹痛等針感,患者更容易接受。
3.
針點獨特,進針方法和針具選擇上獨樹一幟,病人在無痛狀態下輕鬆接受治療。
4.
在臨床上具有見效快捷、無副作用的特點;在科研上因符合簡化原則而具有巨大潛能。
浮針療法僅僅刺激非病變部位的淺表皮下組織,所以非常安全,比傳統針灸、推拿還要安全。新浮針療法作用迅速,從中醫傳統理論看,與慓疾滑利的衛氣有關。《素問.痹論》雲:「衛者,水穀之悍氣也,其氣慓疾滑利…循皮膚之中,分肉之間…逆其氣則病,從其氣則愈。」新浮針療法淺刺皮下,可以振奮疾滑利之衛氣,迅速達到治療目的。
浮針療法之方法
先將病痛點用龍膽紫標記,常規消毒進針部位。用左手拇食中指夾持針座,用右手中食指彈力將浮針以15∼25度角刺入,用力要適中,透皮速度要快,並放倒針身,儘量不與皮膚接觸以防污染針體而造成感染。若針刺過深或過淺都可引起疼痛,若有疼痛,將針稍退後再繼續刺入至無疼痛為止。用左手拇食中指握住針座,做扇形擺動,稱掃散,掃散幅度儘量要大,一般100次或更多,拔出鋼質針芯,將軟套管留于皮下,在針眼處放置碘伏棉球並用膠布連同針座固定。為預防感染再敷貼創可貼,留針1
- 2天,可讓患者自己撕開針座端創可貼及膠布,拔出套管,在針眼處按壓片刻,仍將創可貼敷於原處,待其自行脫落。
浮針療法之適應症
一般來說,只要是針灸的適應症,浮針療法多能勝任,現在我們的臨床還表明:中醫內科的適應症,浮針療法常有很好的療效。具體來說,大體如下:慢性頭痛、頸椎病、肩周炎、網球肘、腱鞘炎、腕管綜合症、腰椎間盤突出症、腰肌勞損、膝關節炎、踝關節陳舊性損傷、帶狀皰疹後遺痛、膽囊炎膽石症、慢性胃痛(慢性胃炎胃潰瘍)、泌尿道結石、慢性附件炎、宮頸炎、痛經等等。
筆者之體會
在臨床實習所見其中一例,醫師以浮針療法一肩關節周圍炎女患者,其肩周圍疼痛3周餘,手不能高舉,肩關節外旋、外展活動受限。醫師於其痛處(即肩周)刺入浮針,淺刺皮膚表皮,患者毫無酸麻脹痛等針感,或任何不適感。醫師握住針柄,以快速及幅度大的手法掃撥針柄,病人一直未有感到任何針存在感。經過1分鐘,約100次的掃撥後,患者之疼痛消除。不過,在實習時,醫師所用之針具,並不是發明者符先生所用之浮針,只是用了一般毫針,並囑病人留針至晚上,以膠布貼於針刺部位。手到病除,只要是適應症,每次都當場見效,每次只要一兩個進針點,需要針刺的穴位大大減少;而且更適合一直抗拒針灸者,在無痛楚下,有極佳的療效。
浮針之療效立竿見影,現仍在不斷研究、發展,創者符仲華先生及其學生在南京、北京、廣州等地,建立診所,開辨教學課程、講座、論壇等,將浮針療法遍傳天下。還有待浮針之推廣,以致有更多醫者可以接觸、學習,成
為病人的福音,在傳統針法之下,更能發揮針灸的療效。
參考文獻:
1.
編著符仲華.《浮針療法》.人民軍醫出版社,2000年
2.
張亞平.《浮針療法》.人民壎穸X版社,2003年 南京浮針研究所網頁:http://www.fuzhen.com.cn/fz/index.